首页 健康资讯 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潜在治疗新方法

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潜在治疗新方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陆舜和浙江大学周建英共同在国际知名期刊《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Befotertinib (D-0316) versus icotinib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EGFR-mutated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3 stud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比较了贝福替尼与埃克替尼(icotinib)作为EGFR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EGFR突变阳性的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中,贝福替尼显示出优于埃克替尼的疗效。虽然贝福替尼组比埃克替尼组的严重不良事件更常见,但总体而言,贝福替尼组的安全性是可控的。

研究背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常发生突变的致癌基因之一,在10-35%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存在突变;然而,突变EGFR仅在10%的白人患者中发现,而在亚洲患者中患病率高达51.4%。

第三代EGFR TKIs,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奥西替尼(osimertinib),对EGFR致敏突变和T790M耐药突变均显示出高选择性。基于这一证据,奥西替尼、阿美替尼和福美替尼被推荐作为EGFR突变的NSCLC的一线治疗。

Befotertinib (D-0316)是一种新型的第三代EGFR TKI,对EGFR致敏和T790M突变具有高选择性。在贝福替尼(Befotertinib)(75-100 mg)中,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血小板减少、头痛和白细胞减少,仅报道了2例3级或更高级别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疾病。

该研究比较了贝福替尼与埃克替尼(icotinib)作为EGFR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过程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3期研究,在中国39家医院进行。符合条件的患者为18岁或以上,组织学证实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期IIIB、IIIC或IV期不可切除的NSCLC,并证实19外显子缺失或21外显子Leu858Arg突变。患者通过交互式网络反应系统随机分配(1:1),接受口服贝福替尼(75-100毫克,每日一次)或口服埃克替尼(125毫克,每日三次),以21天为周期,直到疾病进展或满足停药标准。随机化按EGFR突变类型、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状态和性别分层,参与者、研究者和数据分析人员不受治疗分配的影响。主要终点是独立审查委员会(IRC)评估的全部分析集中的无进展生存期,其中包括所有随机分配的患者。所有接受了至少一剂研究药物的患者都被纳入了安全性分析。

在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12月18日期间,该研究筛选了568名患者,其中362名随机分配到贝福替尼(n=182)或埃克替尼(n=180)组;所有362例患者均纳入完整分析集。贝福替尼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0.7个月(IQR为10.2 ~ 23.5),埃克替尼组中位随访时间为19.4个月(IQR为10.3 ~ 23.5)。贝福替尼组经IRC评估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2.1个月(95% CI为17.9 -无法估计),埃克替尼组中位为13.8个月(12.4 – 15.2)(风险比0.49 [95% CI 0.36 – 0.68], p< 0.0001)。贝福替尼组182例患者中有55例(30%)发生3级或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埃克替尼组180例患者中有14例(8%)发生3级或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贝福替尼组有37例(20%)患者报告了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埃克替尼组有5例(3%)患者报告了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贝福替尼组2例(1%)患者和埃克替尼组1例(1%)患者死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贝福替尼组和埃克替尼组的Kaplan-Meier曲线

研究意义

总之,在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中,贝福替尼比埃克替尼显示出令人信服的疗效。总的来说,贝福替尼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一线治疗选择。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