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药播报 国际Castleman病日丨关注“铃铛病”患者 提升血液罕见病诊疗水平

国际Castleman病日丨关注“铃铛病”患者 提升血液罕见病诊疗水平

有一种非常罕见的血液疾病,叫Castleman病(CD),这是一种淋巴结过度增生,炎症反应相关的血液系统的罕见病,以单个或者多个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为特点,部分患者可伴有全身症状和(或)多系统受累。2018年,Castleman病被纳入《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该病最早是在1954年由Benjamin Castleman报道,发病率极低,在国内较罕见且认知度较低,此前甚至没有中文名字。在今年国际罕见病日前夕,“铃铛病”以高票当选为Castleman病中文别名,这正是取自其最常见的症状“淋大”的谐音。

2023年7月23日是国际Castleman病日,《Castleman病(铃铛病)患者关爱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在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发布,旨在通过多方携手共同为罕见病Castleman病患者发声。

一半以上患者被误诊  铃铛病诊治成难题

Castleman病的临床和病理表现缺乏特异性。据2023年卡斯特曼之家调研数据显示,72%的Castleman病患者表现为淋巴结肿大,54%的患者表现为疲劳乏力、39%出现贫血、37%发生盗汗、33%出现体重下降、32%出现发热、22%有食欲下降等症状,还有肝、肾功能不全、脾大、胸水、腹水等器官并发症。因其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误诊和漏诊。

据卡斯特曼之家调研显示,45%的Castleman病患者需要辗转3家以上医院才得到确诊;41%的患者从初次发病到确诊时间超过6个月;64%的患者常往返就诊于多个科室;58%的Castleman病患者曾经被误诊为其他疾病;67%的患者需要进行多次病理检测才能确诊。

“Castleman病的诊疗现状是整个血液罕见病诊疗现状的一个缩影,当前血液罕见病存在着诊断难、治疗难等问题,诊断治疗和规范化管理方面存在着显著的需求缺口,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吴德沛谈到,首先,血液罕见病病种分散,涉及红细胞、白细胞、血栓止血等各个亚专科。其次,患者分散,在就诊患者中占比很低,但多数散发于全国各地,没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最后,诊疗资源分散,因为罕见病的精准诊断常常有赖于特殊的设备和方法,平台要求很高。

据了解,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一直致力于血液罕见病的规范诊疗。吴德沛介绍,首先在临床研究方面,正在搭建血液罕见病诊疗学术平台,开展临床研究和学术会议。根据病种推动各个血液罕见病诊疗协作组的成立,推动中国血液科医生对罕见病的重视和研究,制定相应疾病的诊疗规范,提高我国血液罕见病诊疗水平;其次在患教方面,通过科普宣传和公益活动提高全社会对血液罕见病的认识,促进患者的早诊早治,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让更多患者获益。

针对如何提升血液罕见病的诊疗,吴德沛建议,一是开展MDT多学科临床医生联合会诊,以实现罕见病个体的高效诊疗,为罕见病患者提供更加合理、有效、全面的诊疗方案。二是挖掘更多的新靶点和新治疗方案,使患者有可能接近于“治愈”。三是结合患者多维度信息进行人工智能等辅助决策工具的训练和验证,以及罕见病病种思辨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四是协同基础研究、转化研究、药品或者技术开发全链条上的科研力量,为血液罕见病患者不断提供创新型的治疗手段,改善他们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

据了解,2021年中国Castleman病协作组(CCDN)成立后,不断培养和扩大Castleman专病医生队伍,推动血液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的医务工作者对Castleman病的关注,加强医生对疾病的鉴别及诊断能力,并发布《中国Castleman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以下简称《共识》),建立了相关的诊疗流程和规范。对此,吴德沛教授表示,“依托于像CCDN这样的专病诊疗协作组,将提升包括血液科在内的广大多学科医生对血液罕见病的认知,对于包括Castleman病在内的罕见病规范化诊疗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切实缩短患者确诊时间,还能改善疾病的误诊和漏诊率,让更多患者获益”。

在患者关爱宣言中,倡议以CCDN覆盖的45个诊疗中心为相应区域的牵头单位,辐射其所在区域的其他医院,促进更多医院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Castleman病诊疗体系,帮助患者实现就近治疗、促进Castleman病在全国范围内的规范诊治。

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教授认为,建立多层次诊疗体系,进行多学科会诊能够实现罕见病患者从诊断治疗到追踪管理的“一站式”服务,为患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组团”诊疗,真正实现“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目标。

靶向治疗为铃铛病患者带来生存希望

据中国Castleman病协作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李剑教授介绍,Castleman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根据肿大淋巴结分布和器官受累的情况不同,可将Castleman病分为单中心型(UCD)和多中心型(MCD)。其中,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是一种全身性、进行性且可致命的疾病,伴有多部位淋巴结肿大,治疗和治愈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尤其是特发性多中心型CD(iMCD)更是一种罕见且危及生命的淋巴组织增生的疾病,是Castleman病的诊治重点。中国MCD患者5年生存率为51%,而2020美国血液学会发表的文章显示,真实世界中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iMCD)平均生存仅2.57年。

目前国内现有大部分治疗方案针对iMCD的复发率和治疗失败率高,且不良反应明显,无法很好地满足患者治疗需求。2021年,《共识》中将司妥昔单抗推荐为一线iMCD治疗方案,打破了之前中国iMCD患者无标准化治疗困局。

“司妥昔单抗作为一种靶向治疗药物有它独特优势,研究证明有效且安全性良好,其上市推动了Castleman病领域诊疗的进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治疗路径。”李剑教授谈到。

据了解,在全球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中,司妥昔单抗在iMCD中获得了尤为显著的疗效,34%患者可达18周症状和肿瘤持续缓解,6年疾病控制率高达97%,生存率100%,有效地延长了患者生存,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对此李剑教授表示,未来的治疗之路不仅要立足当前,还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放眼未来,需要对更多的患者进行研究,寻找背后的发病机制,各诊疗中心将在CCDN的框架下继续开展合作,研究出更多前瞻性、规范性的治疗方案,惠及更多Castleman病患者。

百济神州血液肿瘤事业部负责人朱晶岩认为,针对Castleman病在内的罕见病患者面临的挑战,需要多方携手合作。药企、医疗机构、患者组织、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将持续合力护佑每一位患者,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密切关注包括Castleman病在内的少数患者群体的未尽之需,以期为患者的生活带来更多积极改变。

热门文章